6月6日,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传播与城市发展工作坊“媒介机制与公共生活的重建”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行。
此次工作坊有幸邀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传播科学领域教授潘忠党为特约点评人。围绕本次工作坊主题进行论文报告的有: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邹军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张杰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郭恩强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庄曦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白红义研究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袁光锋副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张健教授、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闫文捷研究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藜教授、刘燕老师、周叶飞老师,同济大学柳珊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李耘耕老师。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院长严三九、郑涵教授、新闻传播系主任赵士林教授、沈荟教授、尤游副教授、尤杰副教授、余丽丽、李道芳、刘兆明、单凌、钱佳湧、易红发等老师,以及上海社科院王蔚副研究员等校外嘉宾参加了本次工作坊活动,学院硕士、博士、留学生共六十余人到场聆听。
女主播通过屏幕为中介、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互动所建构的类社会关系究竟为何? 张杰在其论文报告《“亲密关系”的购买?网络女主播的类社会关系研究》中给出了答案。通过对DY直播平台的10位女主播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视频直播中,主播和受众的互动突破了大众媒介时代类社会互动的单向性,屏幕的中介性影响并建构了双方关系的复杂性、“真实感”和不确定性。
郭恩强分享了题为“从文本想象到关系网络:传播研究视域下中国阅读史研究的路径反思”的论文报告,从传播研究的视角与议题切入,检视欧美阅读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综观已有成果的现状并非尽善尽美,整体而言存在着过于偏重文本符号、发行到达以及精英阅读等研究路径的局限。
“滴滴司机”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个职业因互联网而产生,在中国化的互联网劳资结构下曾一度享有互联网红利,也曾几度陷入困境。庄曦在《滴滴司机移动社区中的关系结构及支持研究》中指出,滴滴司机的职业基于移动性的职业特征,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平台来实现社会联结,形成主体表达,获取社会支持。该研究从虚拟社区的网络关系结构入手,考察了社会支持信息的流动以及社区群己关系对于支持信息流动及达成的影响。
随着流量越来越成为决定新闻机构生死存亡的关键指标,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开始重新“发现”以往不受重视的受众,基于此,白红义在其论文报告《点击改变新闻业?受众分析技术的采纳、使用与意涵》中,通过各种对受众行为进行监测的网站分析技术掌握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发现监测受众行为的实践也对新闻业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在经历过抗拒和怀疑之后,新闻业越来越将其“正常化”。
“情感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受益于此,公共领域、公共传播等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情感的意义,与理性主义的范式进行对话。在《迈向“情感实践”:二元论、情感表达与作为实践的“情感”》论文报告中,袁光峰在超越“二元论”的基础上,认为情感不仅是个体的身体的反应,在公共空间中,当情感被表达的时候,它便具有了社会意义。情感表达依据特定的社会规则,并据此进行情感表达的管理,情感表达的话语也是遵从特定的社会意义脉络。
工作坊活动进入下半场,张健在《中共“新式整军运动”中的政治动员话语分析》中指出,“新式整军运动”是中共对国民党战俘进行政治动员的一个话语事件,它拥有集诉苦、艺术、宣传资料、个人话语和正式文件于一体的话语文本体系,这些文本相互作用形成了政治动员的话语实践,话语实践基于历史现实并反作用于革命实践。
在探索社交媒体与青年公共参与关系的过程中,因社交媒体使用而被重塑的公共参与的定义应受到重视,尤其要着重考量青年人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中所产生的新式政治体验,包括对公共事件或政策发表意见、民主协商等。在此基础上,闫文捷认为,研究者需要深入发掘新媒体时代青年对政治规范的认知与公共参与模式间的关联,通过多维度的考察,包括参与动机和政治效能等各种心理机制,探索社交媒体对缓和青年人之间政治不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意义。
孙藜的论文报告《媒介圈中的“真相”:媒介考古学的视角》将现代新闻“真相”连同“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历史上的“媒介革命”关口下审视。认为在伴随传播革命而来的新的新闻实践以及各种“后真相”话语中,对新闻业基本价值观的反思和回应大体上包括了几种路向,其一是坚持新闻业在19世纪中后期所逐渐奠基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强调以超然中立、不卷入的态度和多方核查事实的方法达至“真相”;另一种大体上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正,强调“真相”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新闻业应以各种方式更具反思和透明性地呈现出自身新闻生产过程。
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病情并决策诊疗计划时的沟通模式是单向还是双向反馈?效果有何不同?刘燕《医生与病人共同决定—使用系统数据与语言处理》报告中指出,共同决定(shared decision making)可以缓解病人的不安感,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该报告探究了综合计算方法、综合调查、系统使用数据和医患交流语言,对病人诊断满意度的影响,并对医生和改进电脑辅助诊断系统提出建议。
在工作坊活动的对话和点评环节,各位老师畅所欲言,针对报告存在的问题,相继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特别是潘忠党教授的精彩点评,让在座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颇受启迪、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