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健康营销传播与活动策划研讨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成功举行。此次工作坊有幸邀请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Bret Shaw作为首位发言的专家和特约点评人。围绕本次工作坊主题进行论文报告的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青年教师何琦隽、新闻传播学系计算机传播领域易红发老师,健康传播学领域刘燕老师。参与本次作坊活动的还有新闻传播学院尤杰副教授和研究生同学。
论坛的首位发言人Bret Shaw作为环境传播的专家,致力于从事威斯康辛地区五大湖的生态保护运动或项目。他阐述了一项关于如何运用信息架构及隐喻策略劝服人们重视五大湖物种入侵现象,尤其是劝服渔民在清理渔具之后再行前往其他湖区的实验项目。第二位演讲的嘉宾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何琦隽博士,她通过研究制度化理论和中国食品风险传播的情况与系统,结合“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健全食品风险传播制度的操作化建议。易红发老师通过重新审视城市形象的概念与测量方法,进行了基于大众视角与社交媒体数据抓取的城市形象调查研究,得出十分有趣的结论。刘燕老师的研究关涉一个线上健康社群,通过对其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与量化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行为改变的关系。
美国五大湖区的物种入侵是威胁湖区生态的一大问题,斑马贻贝是其中最重要的物种之一,常附着在渔具上被带到另一篇湖区,最终泛滥成灾。Bret教授通过探究怎样的信息架构与隐喻使用能够在较低成本的环境宣传中提高用户参与度,劝服渔民清理好渔具,再进入湖区,促进湖水生态保护行为。信息架构是指通过突出信息的部分或重点来影响个人的处理和反馈方式,它使信息的呈现更明晰、获取更容易。不同的消息框架可能吸引不同的受众。隐喻是指意义与层面在两个不相关事物之间的流动,包括三种隐喻方式:战争隐喻、本土隐喻、搭便车隐喻;此项目通过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发布战争隐喻、本土隐喻、搭便车隐喻、保护信息框架与科学信息框架五种类型信息,以得出不同类型信息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与传播效果。实验项目表明科学和战争隐喻的信息框架所花费的成本最低,其中令男性点击的成本更低,这一现象可能是男性对这类信息更感兴趣所导致的。不同的信息架构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吸引力。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与信息所具备吸引力或参与度没有明显关系。有的社交互动并不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何琦隽老师首先介绍了制度化概念及理论,对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的制度化沟通渠道上做了深入追踪了解与横向对比,在研讨会上展示了中国食品风险传播的系统。研究表明建立完善上制度化沟通机制是预测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必经之路,将有助于政治效益与公众效益的最大化。易红发老师通过爬取社交媒体推特上的用户评论研究了上海城市形象的特征与变迁。对于上海城市形象的研究目前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包括道路标识等带来的形象认知;其次是借鉴企业形象理论与设计,探讨上海的理念识别、形象识别、视觉识别体系;还有一部分研究回归形象本体,研究公众对上海的形象评价。
易老师以形象本体论出发试图得到公众眼里的上海形象。通过数据分析,易老师认为相对于“金融之城”与“政治之城”,上海在推特用户心中更像是一座“娱乐之城”,且在众多标签评价占比中不断走高。城市形象对外关乎旅游、文化的交流热度,对内关乎居民对城市的认知、评价,在此意义上,本研究及所得结论显得十分重要。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对Bret老师提出了是否对被访者的行为进行测量等问题。尤杰老师就易红发老师的研究提出两个疑问,对其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质疑引起了其他老师的关注,随后由样本数据问题论及社交媒体的中介角色。易老师以更深入的研究细节予以回应。何琦隽对Bret团队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实验很感兴趣,问及机构与平台的合作细节。最后发言的刘燕老师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健康传播方面的研究,关注与健康相关的传播行为,尤其是新媒体对人们传播行为的影响及传播效果。她通过研究威斯康辛大学的线上健康类论坛,以定量分析和实时数据,配合调查问卷得出社会支持与行为改变之间的深度关联。
通过长达三个小时的学术分享和探讨,各位师生聆听了各位专家在各个领域的深度研究,获得了启发与灵感,此次大师工作坊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