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新闻传播学院“新时代新空间新成长”德育系列空中课堂举办学术论文撰写指导讲座,学院孙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以《非“快消品”:炼淬论文的“痛痒相关”》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为正在进入学位论文冲刺阶段的毕业生指点迷津,也为其他年级学生的学术锻炼打下基础。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韦淑珍、学院部分教师和学工团队辅导员老师与学院近200名学生一同聆听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韦淑珍主持。
当前正值学位论文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为提升毕业生学位论文质量,同时也为了让所有同学得到专业的学术指导,接受良好的学术锻炼,新闻传播学院在德育空中课堂专门安排了此次讲座。讲座开始前,学院党委副书记韦淑珍对孙藜老师做了简要介绍。孙老师在学院新闻传播系任教,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分会常务理事,还担任《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多家刊物匿名审稿人,发表CSSCI论文十余篇。2015年、2018年孙藜教授两次荣获《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十佳论文奖”。他还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哲社课题。
孙藜老师针对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同学处在论文修改阶段这一实际,围绕“论文中的时间及其反思”“论文如何进行自查”“论文的修改与提升”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孙老师认为,论文不是“快消品”,做论文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学术文献的阅读把握能力,还有理论与经验的互相穿梭。他指出,学术论文不应该是“急就章”,与评论、咨询报告等也有区别,同时还要摆脱所谓“常见结构”的思维桎梏。他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对自己的论文进行自问自查,从审视标题去提炼核心问题与感念,从审视摘要去思考论述原点的结构层次,从审视参考文献去洞悉对既有研究的把握和自身研究在其间的位置。他还就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作论文不应轻易否定他人的研究,同时要有提高对文献质量的鉴别力。孙藜教授还从对文献综述、绪论、结语的修改这一角度,从技术层面指导大家如何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和提升。他强调,反思是突破思维限度的一种勇气,拥有“反思”这一思维品格的论文,才必然是会“痛痒相关”,才会在一定意义上超越“快消品”。
讲座尾声,同学们踊跃提问,孙老师一一答疑解惑,大家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讲座在zoom空中会议平台瞬间“爆满”,随后当即外接“腾讯会议”平台开设分会场,让更多同学聆听这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学术厚度,还不乏”干货“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