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国际青年“城市空间”影像展映周开幕式暨第二届融媒体影像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1-01-29  何诚    浏览次数:


近日,首届上海国际青年“城市空间”影像展映周开幕式暨第二届融媒体影像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指导,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支持,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智媒体工作委员会、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师生、媒体参会。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智媒体工作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院长高峰,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大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知名历史学者薛理勇先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学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大伟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首先他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目前的大环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是数字化、移动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的融媒体时代。本次活动聚焦于上海城市空间,广泛征集青年影视作品,旨在以青春之名,以影像为载体,在时代脉搏中捕捉上海的历史,体现了新时代新传人的担当与使命。记录时代发展,诉说城市故事,为谋求融媒影像的美好愿景,还需要大家奋勇前进。他向广大来宾介绍了上海大学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举办。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智媒体工作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院长高峰在致辞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河与城市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苏州河拥有很多历史与故事,运用媒体手段记录苏州河,挖掘苏州河背后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打造方式。影像是一个时代的视觉印记,改革开放后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影像制作提供了现实素材,为“后浪”进行深层次的记录与创意化的探索提供了机会。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讲好上海城市空间的故事,挖掘城市空间特色,弘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同时搭建影像平台,共同促进上海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随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致辞并发布首届展映周主题——“魅力苏州河:记忆与诉说”。她在致辞中提到了近年来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影像在现在的背景下具有重要作用,来自人民群众的影像作品更为优秀。作为影视创作主流的青年人拥有更多创造力,新闻传播学院的青年人拥有更加专业的技能,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加优秀,非常期待本次活动中产生的优秀作品。

紧接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学介绍本次展映周设想与规划,分别从组织架构、宗旨特色、主要环节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活动的设想与规划。高峰会长、胡大伟部长和徐妍主任还作为授旗嘉宾参加了首届上海国际青年“城市空间”影像展映周启动授旗仪式,为来自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路街道的三名参赛者与喜爱影像的上海市民代表授旗。

开幕式最后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致答谢辞,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学代为宣读。他首先代表新闻传播学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学术同仁和朋友的到来表示最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为大家介绍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他表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之一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衷心祝愿本次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明年再相见。

活动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21日上午还举办了以《江河城市,历史主轴》为主题的主旨演讲。演讲嘉宾有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智媒体工作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教授高峰;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薛理勇;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以及著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回到苏州河》总导演吴海鹰。主旨演讲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郑涵教授主持。

同日下午还举办了第二届融媒体影像论坛,就产教融合、媒介融合、创作课程设置与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交流。主要包括《敦煌宝藏》、《江南往事》暨“联合大作业名师工作室”产教融合新模式;路平工作室:广播媒介融合与内容生产;影像教育:课程设置与创作实践等三场分论坛。

在《敦煌宝藏》、《江南往事》暨“联合大作业名师工作室”产教融合新模式的论坛上,资深航拍专家、著名纪录片导演高宏明介绍了拍摄《敦煌宝藏》的筹备历程,并为大家播放了纪录片《敦煌宝藏》。该片辗转敦煌、日本拍摄,以成长于敦煌的主人公秦川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敦煌宝藏的故事。放映结束,导演与在座的同学们交流讨论了该片的拍摄手法、音乐选用和叙事手法。

随后,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大师》栏目制片人、总导演,《大上海》纪录片总导演王韧为大家播放了最近其正在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江南往事之桐乡篇》的第一季部分内容,该片为口述体纪录片,从夏云翔等几位主人公口述的家族与个人经营医院、羊毛衫等经历中,讲述了独属于嘉兴桐乡人的奋斗与记忆。该片用细腻、婉转的手法,呈现了属于江南水乡居民的个体历史,从小处发掘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大脉络。与会同学们认真观看,和王韧导演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在与名师的面对面交流中,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得到了落实。

“路平工作室:广播媒介融合与内容生产”分论坛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路平工作室路平主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翁伟民,虹口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发表了致辞。接着,论坛围绕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区域政务宣传、江南文化传播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路平工作室业务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广播如何对接市场、服务政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立足广播全媒体,江南文化的传播如何创新;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声音内容产品;面对数字一代的千禧一代,广播媒体应该如何突围创新等四个方面。

各位专家领导强调了声音在广播媒介内容生产中的重要性,路平提出广播剧是目前较高级别的声音作品,可以联络专家或者导师为学生团队辅导,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努力。虹口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提出需要找到一种声音,代表虹口,乃至代表上海。他提出,特殊的方言风味可以成为广播类节目的亮点。同时,他认为目前的内容生产需要对接年轻受众群体的口味,并举例赛博朋克风格的鲁迅主题音频故事就是一种非常创新的形式。

“影像教育:课程设置与创作实践”分论坛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郑涵和上海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王晴川共同主持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实践设置方面的问题,校内专业教师就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新闻素养以及写作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电视台高级记者汤炯铭导演、文汇报群工部主任潘志兴指出,学生培养需要学术能力与业务能力并重,以提高学生工作后劲力。该论坛对学院目前学科整体建设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未来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围绕河流的城市空间建设在当代社会愈发重要。上海国际青年“城市空间”影像周暨第二届融媒体影像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为青年人用影像记录时代变迁提供了实践与探索的机会;为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区域政务宣传、江南文化传播以及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为城市空间建设留存下珍贵的视音频资料,为学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上一条: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学科评估推进大会

下一条:上海会展研究院重点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圆满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