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学科视野与新锐对话——智能传播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第四期)在上海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和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承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偲骕副教授和易前良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召集人。学院沈荟教授、齐爱军教授、蒋宁平教授、何琦隽副教授、单凌副教授、杨恒博士、陈鑫盛助理研究员等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

会议由上海大学徐偲骕老师主持。徐老师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系列青年学者工作坊的承办初衷、举办历史和本届论坛的策划思路,并向远道而来、共赴学术的各位嘉宾和参会者表达了感谢。他希望:议题集中、兴趣相近、视角多元的小型学术会议能够为青年学术共同体搭建一个稳定健康的成长平台,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此外,也能连接知识生产者与学术期刊,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共同切磋、打磨好文章,为智能传播研究领域的兴盛和营造良性学术生态做一些贡献。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到场汇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会议厅内,二十余位学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期刊专家和青年新秀共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充分讨论,气氛热烈。
本次工作坊共设置三场论文研讨,9位与会青年学者报告了各自精心准备的高质量成果。

■
第一场讨论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单凌副教授主持,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张健教授与《未来传播》杂志编辑部主任邓树明教授担任评议嘉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金河助理教授关注平台社会中由私人主体主导的新型秩序。他以马克思问题和韦伯命题为理论内核,从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剖析平台秩序。平台秩序的物质基础在于受制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制度基础在于工业时代以来的社会理性化进程。研究旨在从客观现实出发,在历史发展中探寻价值实现的路径,并指出工业时代正转向以平台为特征的崭新社会形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震宇助理研究员对当前流行的“中美欧”三大数字治理模式论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全球至少存在六种各具特色的数字平台治理制度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政治调试理论”,将平台引发的制度演化描述为一个包含“替代转轨”“协调重塑”与“制度扩散”的三阶段过程,并由“系统融合”与“分层触发”两大机制驱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晨晖学者皇甫博媛老师关注大语言模型的道德推理能力与价值取向问题。她通过算法审计发现国内外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模型对道德规范更敏感,而国外模型则呈现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研究同时揭示模型存在“心口不一”的推理矛盾,并证实用户提示词可显著影响甚至重塑其道德判断。大模型并非价值中立,其内嵌的道德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张健教授指出,在研究过程中概念不宜具有跳跃性,概念太多太丰富,反倒忽视了其间的推理逻辑;邓树明教授指出,做研究设计应该简洁清晰,变量界定明确,才能有力支撑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凸显其理论及实践价值。

■
第二场讨论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何琦隽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易前良教授与《编辑之友》杂志社长、主编李晶老师担任评议嘉宾。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吴格尔博士聚焦算法推荐与用户新闻注意力的关系问题。她发现,算法使用对用户注意并无直接效应,编辑推荐在时政新闻领域仍发挥关键作用。新闻推荐需通过激发好奇与建立可信度的双过程中介来影响注意,其中个性化推荐虽能引发广泛兴趣,但热点与编辑推荐对具体新闻类别的影响更为显著。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邓又溪博士关注媒体数字人的社会认同构建,通过分析7个代表性案例发现:组织通过“技术优势+场景拓展”的叙事策略构建数字人身份;其意义在组织与用户互动中形成,既加速技术扩散又积累用户数据;主流媒体正将数字人升维为新兴行动者以争取社会支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田元老师指出,智能语言模型在创意媒体领域的应用正引发工作伦理博弈。他认为从业者关切核心并非人机协同,而是AI工作流带来的专业正当性挑战。面对伦理“藩篱”,从业者通过强调实拍、审美等方式重塑专业自主性,推动技能需求向多技能、单一技能及类技能化转型,形成值得商榷的专业压缩与路径依赖矛盾。



易前良教授指出,评判文章好坏的关键两点是:是否提出好的问题和找到好的角度,强调人机传播研究应抓住“人”的关键要素,置于具体组织情境中考察,应更关注技术变革中普通人的命运与人文关怀;李晶主编指出,论文要有清晰且聚焦的概念界定,避免过泛,结论要与案例与论点紧密衔接,形成严谨的逻辑闭环。

■
第三场讨论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鑫盛助理研究员主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蒋宁平教授与《新闻界》杂志总编辑段吉平老师担任评议嘉宾。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昱辰副教授关注到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深层社会影响。他指出,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数智媒介,正通过辅助、调节与决策三重功能,系统性地重塑城市出行经验,标志着人车关系正从传统的“人使用工具”向“人与系统互动”的范式转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杨恒博士注意到老年人“讳疾忌医”现象与家庭传播模式密切相关。他发现,中国老年家庭普遍存在的“妥协式”沟通、老年人的利他倾向及家庭权力结构共同塑造了其健康信息回避行为。这为从家庭互动视角干预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路径。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陈雪薇博士聚焦青年用户在微信场景下的“数字断连”行为。她发现青年用户出于避免分心、逃避压力等“悖论性满足”动机,会采取限制使用或开启免打扰等断连策略。这些动机通过影响用户的感知控制与主观态度,最终作用于其断连行为,这为理解用户如何应对“永久在线”压力提供了新视角。



蒋宁平教授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扎实的研究工作与对新现象的敏锐捕捉,同时建议研究应超越现象描述,致力于在理论解释层面进行深度挖掘,以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段吉平总编辑从期刊选稿角度指出,量化研究的结论若与大众常识趋同,或以证实为主,会在创新性评估上大打折扣,建议发掘并论证超越公共常识的深层洞见,避免结论的常识化。

■
在总评议与开放讨论环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陈龙教授在肯定本次会议总体选文质量的同时指出,视野狭窄、问题意识不清及研究范式不明的问题仍然存在,呼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传播学研究;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荟教授建议学者在开展研究时,应注重理论逻辑自洽,倡导“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并采用多元样本以保障论证的全面性,给青年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
徐偲骕老师认为本次工作坊圆满达成预期目标,小型会议本着“认真办会、办认真的会”的精神,为青年学者推进研究与打磨论文提供了优质平台,希望未来还能围绕智能传播主题持续组织高质量青年学者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论文选题视角多元、内容丰富、思想交流充分。与会学者从诸多现象出发,聚焦各个理论层次和研究取向下的智能传播研究,发掘出一系列新问题、新思路、新领域,稍显稚嫩却又锐意十足。这有利于拓展该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动可持续的知识生产,并促进领域内外多学科思想资源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
文字/段周倩、徐偲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