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导演》大讲堂|探索的勇气与发现的能力——亓克君论纪录片的纪实问题

创建时间:  2022-02-23  何诚    浏览次数:


2月22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名师面对面系列课程《中国纪录片导演》大讲堂,如约迎来了第九讲。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院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高峰教授主持讲座。高峰老师在开场时介绍了本次主讲人亓克君老师,称亓老师为中国纪录片届的英雄、“探索与发现”的代言人。亓克君是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望长城》的主要创作者。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高清晰电视纪录片《京韵》,指挥拍摄中国第一次高清晰电视直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及《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并首次使用直升飞机航拍中国33个省市自治区,被誉为“中国航拍第一人”。亓老师从中国早期的纪录片摸索时期讲起,用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分享他对纪录片纪实问题的看法。

结合自身30余年的创作经验,亓克君老师的讲授既有高屋建瓴地全域视野,又有体察入微的细节呈现。讲座伊始,亓老师先是为大家区分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不同。他分享了自身在三十多年前探寻何为纪录片的心路历程:在以论证式专题片为主流的当时,他的团队在影片《望长城》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对与长城相关的人物进行长期跟拍,还原其生活常态,并通过与拍摄对象的深度交流,来挖掘其心理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这一批人最真实的生活样貌。通过这个案例,亓老师还强调了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影师的重要地位——由于纪录片现场的不确定性,摄影师需要对画面的走向进行预判,并时刻考虑构图、光线、节奏等问题。另外,声音的录制也是在中国纪录片早期探索阶段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亓老师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记录声音的重要性,并以“纪录片之父”尤里斯·伊文思的妻子录制三十种雨滴落地的声音为例,告诉我们现场声音是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氛围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能给观众带来情绪的起伏。

在纪实的原则基础上,亓克君老师阐述了进阶的纪录片的设计构思问题:在不违背真实原则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有设计的能力。设计,绝不是对拍摄对象的命令与干扰,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引导,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拍摄对象真实的,但在常态下被隐藏的状态。亓老师举了一例,他在黄土高坡为民歌手的母亲戴上耳机,让她聆听儿子的歌曲,母亲的脸上显露出分外的自豪与慈祥,这种神态发自心底,感人至深。之后,亓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关注的核心是什么,纪实界限在哪里,以及我们的作品是否有能力去感动这个世界。

讲座的后半段,高峰老师向亓克君老师提问,希望他对拍摄经历中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享。亓老师用《天河》《姊妹溪》等作品为例,深入谈及如何发掘素材的创意点。亓老师指出,在进行实地拍摄前,可以先对目的地做一些案头工作,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特点,尝试预先设计出富有创意的画面,例如他在拍摄《极地跨越》时,利用了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继而导致水流漩涡形成转向不同的物理现象,巧妙而直观地表现了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跨越。听完亓老师众多的亲身经历描述,同学们表示获得了许多灵感,并意识到自己应该开始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物,形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亓克君老师对上海大学的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新时代的同学们敢于用新兴的器材去探索世界,善于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找寻自己的独特创意。高峰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希望本堂课中的丰富内容能给同学们带来继续思考的空间,并且再次鼓励要向亓老师学习,拥有探索的勇气与发现的能力。





上一条: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下一条:新闻传播学院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校2022年春季中层干部专题研修班精神并部署年度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