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近日,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实践团队赴延安开展为期四天的红色寻访实践。团队成员溯游历史长河,聆听延安回响的长征激昂战歌与红军胜利会师时的欢欣鼓舞,深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胜利喜悦与昂扬斗志。
深访会师圣地,追溯红色印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甘苏区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长征,由此宣告胜利结束。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每一寸山川、每一片草木,无不镌刻着不朽的红色印记与深厚的革命底蕴。实践团成员们满怀敬意,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劳山战役烈士陵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11处历史圣地参观学习,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追寻初心。从生活办公器具到军事战略地图,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品如同一扇扇历史之窗,让团队成员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智慧与精神。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甘泉县象鼻子湾村“雪地讲话”旧址,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和重温毛泽东“雪地讲话”重要内容。景区播放的毛主席仿声演讲,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在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之中。
聆听长征故事,筑牢信仰之基
沿着红军足迹,团队成员深入探访多位长征亲历者后代,聆听他们深情讲述的家族传承与红色记忆。从“雪地讲话”中凝聚的坚定信念与团结力量,到“三碗剁荞面”“半碗炒鸡蛋”里红军百姓间的鱼水情深,这些故事照亮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也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温暖与光辉。
“一把锄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南泥湾村刘宝斋红色家风馆内,红军刘宝斋儿媳侯秀珍向团队成员讲述了父亲历经的长征传奇与建设南泥湾的辉煌事迹。家中的“两把镢头”,不仅是两代人信念的薪火相传,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团队成员与百岁老战士们面对面交流,共同缅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当时身上已经有两颗子弹,但还是爬起来继续打。”他们缓缓讲述着战争年代的英勇与牺牲、对当时时势的追忆和感慨,每一句话语都如同跨越时空的桥梁,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深为之动容。八一敬老院还向实践团队赠送了珍贵的自编书籍——《革命老战士口述历史》。这本凝聚了多位革命老战士心血的回忆录,更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
共研传承新举,携手红色育人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团队与共青团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延安市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开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赓续传承长征精神”座谈会。与会人员深入探索了长征精神传承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让长征走进青少年课堂和生活。
新闻传播学院还积极联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与雪地讲话旧址,共同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深化校馆合作机制,全面挖掘、传承纪念馆所承载的崇高长征精神,着重培养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专业赋能传播,弘扬长征精神
寻访途中,团队成员将专业技能与红色情怀巧妙融合,围绕“雪地讲话”“切尾巴战役”等主题,精心制作了两部红色主题短视频,运用新媒体平台让长征故事跃然屏上;同时发起微博话题挑战#SHU与你的长征路#,邀请网友踏上寻找长征足迹的旅程,用镜头记录下红色地标的庄严与壮丽。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累计阅读量突破4000+,唤醒了公众对长征历史的深刻记忆与广泛共鸣。
此外,团队还深入调研了智能媒体时代背景下长征精神的传播现状与趋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广泛收集意见,累计整理分析了315份有效问卷,为理解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陕北是落脚点,更是出发点。上海大学“长征新途”实践团队将以“再踏长征征途、响彻长征强音、光大长征之魂”的青春壮志为引领,身体力行地赓续红色血脉,矢志不渝地迈向新时代的长征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青春的智慧与磅礴力量。(文字: 顾玥、邓琪;图片: 张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