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
实验中心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方案
为推进全媒体产教融合,创造课内课外、老师专家、精讲精练、实战练手、以赛促学、知行融合的教学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建设以名师工作室和专业机构工作室为主要依托的逐级递进式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各类课程体系紧密衔接专业教学,对接各专业课程,促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
一、实践课程类别
专业实践类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夏季学期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其它学期中的有实践环节的课程、传媒名师面对面讲座课程。
(一)夏季学期中的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
1. 虚拟仿真综合实训,5学分
2. 机构工作室综合实训,8学分
3. 名师工作室综合实训,8学分
4. 毕业实习,8学分
5. 毕业论文,15学分
(二)其它学期中的实践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
属于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三)传媒名师面对面讲座课程(选修课或通识课)
属于系列课程,分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中国新闻人、中国纪录片导演、中国广告人、中国策展人、中国新媒体人等名师讲座类系列课程。
二、实践课程实施
(一)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
安排在大一年级夏季学期(分流后)。通过实验中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实操动手,建立学生对知识和操作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机构工作室综合实训课程
安排在大二年级夏季学期,通过真实项目的实训,建立学生对知识和操作对象的实践认知。
1. 机构工作室提出一线的实战实训项目和用人需求,并全程参与指导;根据项目情况,学院组织相关教师或教师团队参与指导企业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夏季采风活动。
2. 课程采取前置启动方式,对应大二秋、冬、春三学期中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课程的任课教师和相关工作室共同确定综合实训任务、考核方式和时间节点,并作为顾问或第二导师进入机构工作室,共同带教。
3. 五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对应1-2个机构工作室。
(三)名师工作室综合实训课程
安排在大三年级夏季学期。通过综合性真实项目的实训,指导和辅导学生以作品和项目参赛参展,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写作学年论文,建立学生对知识和实训内容的系统认知。
1. 除综合实训项目外,实行“以赛助学”教学探索。通过引入各专业高端比赛实训项目,如教育部认可的57项国家级国际级大赛,让师生按照赛项具体要求展开项目教学,使师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赛事项目,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2. 在业界项目或赛事项目实践基础上,训练学生学年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垫定基础。
3. 课程采取前置启动方式,对应大三秋、冬、春三学期中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由实践环节课程的任课教师和相关工作室共同确定综合实训任务、考核方式和时间节点,并作为顾问或第二导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共同带教。
4. 五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对应3-5个名师工作室。
(四)毕业实习
由全程导师协同机构工作室组织实施
(五)毕业论文
1. 由全程导师协同名师工作室组织实施.
2. 在业界项目或赛事项目实践基础上,可以是学年论文的延伸,也可以另行选题。
(六)其它学期中的实践课程
1. 属于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由各专业系组织实施教学。
2. 相关课程学分为3+1学分。增加的1学分,用于与机构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室综合实训课程对接。由有实践环节课程的任课教师和相关工作室共同确定综合实训任务、考核方式和时间节点,任课教师作为顾问或第二导师进入机构工作室或名师工作室,共同带教。
3. 2年级的有实践环节课程对接机构工作室综合实训,3年级的有实践环节课程对接名师工作室综合实训。
(七)传媒名师面对面课程系列
1. 传媒名师面对面系列课程,选修课,3教分。由一位专业、行业杰出领军人物领衔,邀集全国范围最具代表性的传媒研究者、创作者、业务管理者,以面对面对谈和讲授的方式授课。传媒名师面对面系列课程以形成中国当代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历程、核心业务技能的知识图谱为课程目标。
2. 课程系列对应各本科专业。分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中国新闻人、中国纪录片导演、中国广告人、中国策展人、中国新媒体人等名师讲座类系列课程。并制作成在线课程公开共享。
3. 结合课程的开设,以影像方式采制中国新闻口述史、中国纪录片口述史、中国广告口述史、中国会展口述史、中国新媒体口述史等新闻传播行业系列口述史。